游戏的流媒体化趋势于中国的版权拉锯战

多年以后,当我翻开这本已经发霉的、十多年前的光碟簿时,我想起中学时代、的那些闷热的下午,挤进电脑城二楼的小隔间,挑选盗版游戏光碟的日子。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游戏机尚未解禁,数字版权没有普及,实体渠道极为稀少的年代。那时候的穷学生们,只能靠这种街边的盗版光碟,以及破解游戏论坛接触和游玩最新的单机游戏。我也不例外。 与传统音像产业类似,中国电子游戏的盗版时代,随着实体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在音像产品还在以实体光碟或磁带为主要分发形式的实体时代,一个知识产权执法不严的国家,必定会出现盗版遍地的局面。像这种2元钱一张的盗版光碟,几乎没有任何生产上的技术门槛。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版权逐渐代替了实体渠道,成为了音像制品最主要的发行方式。人们对音像产品的使用习惯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改变,传统的DVD放映机、和磁带随身听被逐渐淘汰,手机、电脑,以及一系列便携式的数字媒体播放器成为了主流。这时,实体的盗版光碟已经走向了没落。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早期的线上数字发行,由于网络带宽和流量的诸多限制,还只能以数字拷贝的方式进行。这就为盗版提供了新的可乘之机。虽然传统的实体盗版产业在此时已经日薄西山,但由于数字拷贝极易复制和传播,因此以BT和电驴等形式的盗版传播日益猖獗。即使发行商们绞尽脑汁对数字拷贝服务进行技术上的保护,例如对数字拷贝的文件格式进行加密,或者要求购买者必须使用自家的播放软件进行播放等等。但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破解或逆向工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线上盗版渠道的主要技术武器。 时至今日,数字串流服务,或者叫网络流媒体服务,为这场纷争彻底画上了句号。与早些年间通过下载或拷贝的方式进行售卖或发行的方式不同,数字串流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无需下载,即点即播的便利体验。例如 Spotify 和 Netflix,虽然后者一开始也是靠做实体光碟出租业务起家,但这两者如今的主营业务,都是订阅制的数字串流服务。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流量资费的降低,使得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享受串流服务成为可能。在这场有关知识产权的拉锯战中,科技的进步无疑使版权方胜利在望。 电子游戏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只是相比于传统音像行业,游戏所占用的数据容量更大,并且其互动式的消费方式对特定环境和硬件的要求也更多。因此,以 Steam 为代表的数字拷贝服务,要比音乐或电影行业普及得更晚。如今,只要接一根网线,我们就可以高速地下载数字版游戏,而无需购买实体的游戏光碟。那些充满回忆的“番茄盘”“香蕉盘”,也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 正如我前文所说,电子游戏的消费方式是交互式的,它对操作与回馈的及时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是游戏产业迟迟未能从数字拷贝时代跨入到串流时代的真正原因。所谓电子游戏的数字串流服务,是指玩家无需将游戏数据下载到本地,而只是通过网络接受游戏画面并发送操作指令,即可完成游玩过程的新型消费方式。它也被一些人称为“云游戏”,因为游戏数据会一直被储存在服务商的云端服务器上。 2019年,Google在它一年一度的游戏开发者大会,也就是GDC 2019上发布了它的游戏串流服务 Stadia。Google称,通过Stadia,玩家无需下载任何游戏数据到本地,只需通过Chrome浏览器,即可在不同平台的设备上,以4K60帧的画面游玩最新的电子游戏。这便是Netflix等数字串流服务在电子游戏领域的实现。 目前看来,游戏串流服务所面临的唯一阻碍,便是网络延迟。我们平时在游玩网络游戏的时候,100ms左右的延迟便已可以带来极佳的游戏体验。但这里的网络延迟只发生在我们与其他玩家的互动上面,换句话说,我们玩家自己操控的角色,是不存在延迟的问题的。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游戏资源,都已事先被下载到本地。游戏串流则完全不同,它要求我们的网络不仅能够实时传输大量游戏资源数据,还要能够及时地将我们的操控指令回传到云端,再由云端计算出与我们操控指令相对应的反馈,以及这些反馈所对应的游戏画面。而这一整个过程都必须在10ms以内的时间里完成,玩家才不至于感受到明显的操作滞后性。 传统的光纤网络或蜂窝移动网,当然无法满足游戏串流对于网络延迟的严苛要求。但在不远的未来,随着5G标准的普及,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几乎已经近在眼前。在这些新技术的加持下,原先人们一度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游戏串流服务,也将切实地来到人们面前。 6月12日,索尼终于公布了 PlayStation 的下一世代游戏主机:PS5。而微软也在几个月前公布了自家次世代主机 xbox series x 的详细信息。这两款新主机相比于前代,在性能上的提升其实非常有限,远不如PS2到PS3的进步程度,这也是这两款新主机一经公布便引起争议的原因。而作为PS5最大亮点的高速固态硬盘,更是被许多人嗤为噱头。 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PC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以及未来游戏串流服务的逐渐普及,游戏主机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电视游戏将会一直存在下去,只是承载它的载体将从实体转为线上。就像我们现在再也不用购买专门的MP3播放器来听歌一样,我们也终有一天不需要专门的游戏主机。PS5或将是最后一个世代,游戏主机终将消亡,游戏的流媒体化趋势不可阻挡。 我本人其实是一个忠实的 Sony 和 Nintendo 玩家,主机游戏给我带来过非常多的快乐时光。就像中学时代的我,在慵懒的午休时光,拿出 Sony 的音乐播放器,戴上耳机听 Pink Floyd 的日子。它终将随着我的青春一同成为美好的过去。 我是谷月,感谢收听收看《格物志》,我将在这档节目里尽我所学,厘清历史与社会。如果你喜欢本期节目,请订阅我的频道,或者给我的视频点一个顶,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下期再见。

2020-06-28 · Mason

饱受批评的《最后生还者2》:自我表达与大众需求间的矛盾

6月19号,曾被许多玩家奉为神作的索尼 PlayStation 第一方大作《最后生还者》终于解锁了它的续作。然而,尽管此前一众游戏媒体都对《最后生还者2》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游戏发售的仅仅第二天,其在 Metacritic 上的评分被玩家刷到了 3.8 的低分。媒体与玩家对《最后生还者2》两极分化的评价,更是将这款原本应该成为2020年度游戏有力竞争者的3A大作推上了风口浪尖。 玩家对《最后生还者2》如此失望乃至愤怒的主要原因,是这款游戏的剧本。作为前代男主角,也是前代最主要可操控角色的乔尔,在本作的序章就领了便当。试想一下,一位曾经与你共度了几十小时的游戏角色,一位在前代故事中被刻画得极为丰满的硬汉父亲,却在本作游戏开场后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被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女人,用高尔夫球棍如此虐杀。并且就在这个女人虐杀乔尔的十几分钟前,她还被乔尔从一群僵尸的手下救过一命。这当真是教科书级别的“农夫与蛇”的故事。 之后,女主艾莉便和她的小女友一起,踏上了“为父报仇”的漫漫长路。你以为这就完了?你以为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女主如何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来到西雅图,手刃仇敌,然后潇洒而去,过上了穷且意坚的末世生活?你还是 too simple!这款游戏的剧本最恶心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要强行让你接受前代主角一开场就领便当的事实,还要让你亲手操控那个对乔尔恩将仇报的女人,强行让你体会她的心路历程。最后,当艾莉终于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位杀父仇人面前,经过一番激烈的肉搏后,艾莉居然放了她!是的,当我看着杀父仇人的船缓缓地开走,而艾莉孤身一人在水中泣不成声的那一刻,我差点摔了手柄。 同样经历过这种“玩家滑铁卢”式遭遇的3A游戏,还有2018年发布的EA旗下著名FPS游戏《战地5》。与《最后生还者2》发布即吃瘪的境遇相比,《战地5》则要惨得多。它在游戏正式发布前的第一支预告片,就已经在玩家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对这支宣传片的批评主要来自《战地》系列的传统玩家,即广大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爱好者。他们认为,《战地5》宣传片中的画面与真实的二战历史严重脱节。无论是带着机械义肢的女兵也好,还是不属于任何一场二战经典战役的游戏场景也好,都让多数玩家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关于二战的游戏。 而负责《战地5》开发的DICE工作室CEO、EA首席设计官Patrick Soderlund在面对玩家质疑时的回应则引起了更加广泛的愤怒和不满。他在面对采访时说:“这些人缺乏教育,他们不知道这是合理的场景。”还说:“对这件事玩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这种设定,要么别买我们的游戏。”要知道,uneducated 在英语中是一个非常难听的单词。许多《战地》系列的核心玩家被彻底惹毛了,他们的怒火,使得《战地5》在发售之前就已经凉了半截。 无论是媒体和玩家对《最后生还者2》评价的两极分化,还是作者和玩家有关《战地5》的争论,都反映出一个有关电子游戏的根本矛盾,即艺术品与商品之间的矛盾。很多人喜欢将电子游戏称为“第九艺术”,原因是游戏和电影类似,都能通过各种技巧来表达某些观点或讲述某些故事,从而引起观众或玩家的情绪反应。但就如同电影要靠票房来获取收益一样,游戏的本质也不过是厂商用来盈利的产品。一旦一样东西兼具了艺术表达和商业盈利的双重使命,它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这种艺术品与商品之间的矛盾之中。 艺术品的构建是高度私人化的,它更多地是作者个人或创作团队在价值观、审美和技法上的私人表达。既然是私人表达,就自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认同、而另一部分人的不认同。但在纯艺术的领域,表达者与欣赏者之间处于不对等的关系,即表达者无需在意欣赏者的感受,他只管尽情表达就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艺术家都应该是高傲的。 然而另一方面,商品的构建则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它只有尽可能地迎合自己的受众,才能获得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人们往往并不在乎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而更加在意受众们想要什么。因为在商业领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处于相对平等的关系,只有二者达成共识,经济效益才能产生。如果一个商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那它就是失败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商业电影和电子游戏恰好横跨了艺术与商业两个领域,它们自诞生之初起就要挣扎在自我表达和大众需求之间,在双方不断的拉锯中谋求生存。《最后生还者2》的制作团队或许的确很有想法,他们想让这部游戏超出商品的范畴,进而承载一些高尚的价值观。但这显然不合玩家们的胃口。身为一家身负重担的索尼第一方游戏团队,顽皮狗不应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将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玩家,而完全不考虑玩家的感受。这样做既不符合商业逻辑,也会为工作室日后的发展蒙上一层不可知的阴影。 毕竟,《最后生还者》不是一部自娱自乐的独立游戏,也不是放在游戏博物馆里供后人瞻仰的艺术品,它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商品。它的诞生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盈利。当然,能在盈利之余兼顾自我表达当然更好,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明显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 作为一家拿着投资人钱的厂商,你只能选择商业的逻辑,而非艺术的逻辑。这或许听上去不够浪漫,但它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 我至今仍然记得乔尔和艾莉两人骑着马,走过长颈鹿身边的那段美好场景。顽皮狗是一家带给我们太多美好回忆的工作室。希望他们能够汲取这次教训,在以后的日子里做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游戏。 我是谷月,感谢收听收看《格物志》,我会在这档节目里尽我所学,厘清历史与社会。如果你喜欢本期节目,别忘了订阅我的频道,或给我的视频点个顶,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下期再见。

2020-06-22 · Mason

缪可馨的悲剧是我们共同的悲剧

最近,江苏常州金坛区的一名小学生坠楼事件传遍了中文互联网。其实我本来是不太想专门出一期节目来讨论这件事情的,毕竟小女孩刚走没多久,把这件事情翻出来蹭热点、吸流量确实不太好。但我转念一想,逝者已矣,生者奋发。我们这些多多少少体会过缪可馨感受的人,是时候站出来好好讨论以下,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了。 我今天主要想讨论两个问题。首先,关于很多人都在批评的“传递正能量”的问题,我个人对此的看法可能和主流观点不太一样。可能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一味地“传递正能量”确实是一种自我麻痹的精神鸦片,它除了粉饰太平以外,无益于解决任何现实的问题。但对于像缪可馨这样十岁左右的小朋友来说,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应该以“传递正能量”为主呢?至少在我个人看来,让十岁左右的小孩,提前了解到成年人世界的复杂和丑陋,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所以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无论成年人间的尔虞我诈有多激烈,我们都应当努力让下一代在一个充满善意和温暖的环境中长大。这就是我支持向孩子们“传递正能量”的原因。 然而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只在一个正常的、理想的社会中才能成立。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像缪可馨这一代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补习班、考试和比赛当中。他们所面临的竞争之残酷、压力之巨大,可能是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无法体会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其实已经提前步入成年阶段了。对于他们来说,早就没有什么温暖而纯真的童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缪可馨能够写出《三打白骨精》这样文章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是不想“传递正能量”,而是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尝到了本该只属于成年人世界的苦涩。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老师还要一味地要求孩子们“传递正能量”,这不是逼孩子撒谎,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在“正能量”这件事情上,错的不是孩子,而是这一整个社会。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无能,我们没能尽到我们的本分,没能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充满纯真和温暖的童年世界,才最终酿成了这样的悲剧。 我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教师这个群体,在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我想你们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经历过被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不人道对待的滋味。北上广这些一线发达地区我不清楚,我是在三线城市的棚户区长大的。我上幼儿园时就经历过体罚和殴打。那时候年纪小,精力旺盛,午休的时候总是睡不着觉,于是老师就让我们几个不睡觉的小孩在墙角做深蹲。那时候我才5岁。上小学的时候就更厉害了,没交作业的排队打手背。注意,不是打手心,而是手背。我们老师亲口说过,手背比手心疼,他要让我们“长记性”。至于语言上的侮辱和谩骂更是数不胜数。上课回答不上问题就会被说成“脑子里有花岗岩”,同一道题反复做错就会被说成“弱智”“无药可救”等等。家里不给红包的学生会被安排到教师后排,班干部都会给家里有钱并且愿意包红包的学生。 我在这里就不继续列举了。我今天想说的是,无论在哪个国家,教师都是一个先天就具有专制色彩的职业。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处于绝对弱势的小朋友,他们手上掌握着,对于学生来说巨大的权力。我们都说政府和国家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那教师们对于学生的权力是不是也应该受到监督和制约呢?如果各位加入过所谓的班级群或者家长群应该有所体会,现在的那些家长,在老师面前,比在单位领导面前还低声下气。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 缪可馨走了也有些时日了,我想套用约翰·多恩的布道词来结束今天的节目: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 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2020-06-17 · Mason

十分钟读懂政治光谱

许多出生在新时代的后浪们可能并不了解,就在不远的几十年前,我们国家还会以“左”和“右”来划分人群。而这里所说的“左右”是一个政治学指标,它被广泛地用于划分每个人的政治倾向。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的国民议会中既有皇室贵族、宗教人士,也有新兴资本家和城市手工业者。前者坐在议会大厅的右侧,支持君主制和天主教会;而后者则坐在大厅左侧,支持共和制,反对教会独裁。从此,在政治上,那些主张维护现行体制、反对激进改革或革命的人被称为“右派”;而主张打破现行体制,支持激进改革甚至革命的人就被称为“左派”。 我们在面对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时,可能并没发现,“自由”与“平等”实际上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因为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由于人们各自在背景出身、家庭教育、社会机遇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平等会无法避免地产生。而这种不平等,是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加剧的,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而如果要人为地抑制这种自然的不平等趋势,以促进“人人平等”局面的形成,就必须对社会整体的自由度加以限制。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永远无法兼顾自由与平等,但是,这两种价值确实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因此,在自由与平等这对相互矛盾的价值中,认为自由高于平等的人,可以笼统地被划为右派;而那些反过来认为平等高于自由的人,就可以大致被划为左派。例如,在一条从左到右的一维坐标轴上,推行“全民医保”的奥巴马,肯定会位于一上任就宣布废除该法案的特朗普的左侧。 时间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一维坐标轴已不再能准确地反应人们的政治立场。例如,人们通常会将斯大林放在坐标轴的左端,而将希特勒放在右端。然而这两人在许多政策的主张上却是非常相近的。这就体现出传统一维政治坐标系的缺陷。因为一个人完全可能在经济上是左派,而在政治上却是右派,斯大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有希特勒在政治上都是极右,二者的分歧主要在经济上。 为了弥补传统一维坐标轴的缺陷,人们又引入了一条纵向的坐标轴,将政治坐标系扩展到了二维。在这个二维平面的坐标系中,横轴代表经济,纵轴代表政治。横轴的左侧代表经济上的平等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以缩小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右侧代表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认为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是解决大多数问题的良方,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纵轴的上方代表政治上的威权主义,主张通过较为严厉的法制来约束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下方代表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主张个体价值才是最终目标,而国家只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手段。 在二维的政治光谱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由横坐标和一个纵坐标构成的点。这个点越接近哪个方向, 就表明这个人对哪一种主义的认同越强烈。这样一来,斯大林同志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即经济极左、政治极右;而元首在这里,经济中间偏右 、政治极右。从这张图上我们不难看出,一味将元首判定为“极右”其实是不准确的。 这种二维的政治坐标系通常被称为“政治光谱”,它是政治学上的一种量化工具,用于标度每个人在政治和经济立场上的倾向。如今,你只需要抽出十分钟时间,做一张测试问卷,就能大致找到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以及哪些历史名人会是你的知音。 在历史上,关于政治光谱,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众所周知,当今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分别汇聚了该国左派和右派的各界精英,即民主党偏左、共和党偏右。但这一局面在一百年前与现在刚好相反。民主党在建立之初其实是一个保守的右派政党,它主要代表美国农场主的利益。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南北战争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主党获得南方各州的支持。然而,自从1930年代以来,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的小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后推行“新政”以挽回美国经济,这些在当时看来非常左倾的做法,成为了日后民主党的主要政策走向。于是,民主党从一个保守的右派政党逐渐变为一个激进的左派政党,直至今日。 而如今的共和党在建立之初却是一个主张进行经济改革的左翼政党,同时反对奴隶制。共和党的第一位总统就是亚布拉罕·林肯,他的上任称为南北战争爆发的直接诱因。直到1980年代里根总统上任后,现代共和党的政治立场才最终定型。但在一百年后,共和党已经转变为一个代表白人、男性、中老年人、农民和低学历人士的保守的右翼政党。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美国两大主要政党的立场发生了有趣的互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党派政治的某些本质。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如今一提到纳粹,我们便会下意识地将它归为极右翼。但如果我们看一眼纳粹的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它在一开始也是一个代表工人利益的左翼政党。至于纳粹的历史,以及希特勒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奥地利艺术生蜕变成双手沾满鲜血的元首,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们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一些关于政治学的常识,如果你对这类话题还有兴趣,可以自行搜寻相关资料进行阅读。 我是谷月,感谢收听收看《格物志》,我会在这档节目里尽我所学厘清历史与社会。如果你喜欢本期节目,不妨订阅我的频道,或者给我点个顶,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下期再见。

2020-06-16 · Mason

弗洛伊德事件与美国的种族歧视传统

弗洛伊德事件的前因后果 2020年5月25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位名叫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非裔美国人在被逮捕的过程中被一名当地的白人警察过失杀害。这一事件成为一场全国性暴乱的导火索,美国各州相继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抗议活动。这些抗议活动从最初的和平游行发展成了暴力的打砸抢烧,各地都出现了商店被暴徒打砸并洗劫一空的恶性事件。 故事的起因还要从20天前的“弗洛伊德事件”说起。5月25号晚上8点,位于美国北部的明尼苏达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市(嗯对,就是东哥被曝出“性侵丑闻”的地方),一家便利店的店员拨通了911报警电话。根据警方公布的通话记录,店员在报警时说,一位非裔男性在店内结账时使用了假钞,但被这位店员发现。店员要求他归还所购买的香烟,却遭到拒绝。 这位使用假钞的非裔美国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乔治·弗洛伊德。他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今年46岁。2009年,也就是距今11年前,弗洛伊德曾因持械抢劫被判入狱,并在德州监狱服刑5年。出狱后,他搬到了明尼苏达州,在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家餐厅当了5年的保安。直到最近,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失去了工作。 在接到报警后,当地警方迅速赶到现场。警察赶到时,弗洛伊德仍在事发的便利店附近没有离开。根据报警店员的描述,当时的弗洛伊德“醉德不省人事”,并坐在了自己的车里。警方的执法记录仪显示,当时坐在车里的除了弗洛伊德之外,还有一男一女两个人。一名警察用枪指向弗洛伊德,令其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弗洛伊德遵从了他的命令。之后,在场的另一位警察将弗洛伊德拉出车外,并给他戴上了手铐,期间,弗洛伊德曾有过几次反抗。之后,弗洛伊德坐在路边,警察对他进行了简单的讯问,并告知他因为使用伪钞被捕。 之后的情形被路人用手机拍摄下来:弗洛伊德在被警察带往警车的途中突然跌倒,还说自己有幽闭恐惧症。此时,本案的另一位主人公,也就是44岁的白人警察德里克·迈克尔·肖万(Derek Michael Chauvin)乘另一辆警车抵达了现场。根据检方事后对肖万的起诉状记载,4名警察数次试图将弗洛伊德押上一辆警车的后座,但是弗洛伊德故意跌倒、歪斜着站立,还不断说自己不能呼吸。然后,肖万在两名同事的帮助下,将弗洛伊德拉入警车。 晚上8点19分,肖万将弗洛伊德从警车的右后座拉出,三名警察同时将他按倒在地,肖万用左膝顶在弗洛伊德的脖子上。身边的同事曾经询问是否应该将弗洛伊德翻过来,但都遭到了肖万的拒绝。就这样,肖万用膝盖压着弗洛伊德的脖子长达数分钟的时间。执法记录仪显示,期间弗洛伊德一直在挣扎和呼救,但肖万对此置若罔闻。根据诉状,肖万跪在弗洛伊德脖颈处总计8分46秒,在弗洛伊德没有反应之后仍然持续了2分53秒,直到8点27分才挪开了他的膝盖。救护车到场后,警察将弗洛伊德抬上担架。但不幸的是,抢救并没有成功,当晚9点25分,医院宣告了弗洛伊德的死讯。 由于肖万在这起事件中的表现极其冷酷,且事发的全过程都被在场的围观群众用手机拍摄下来,因此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5月26号,也就是弗洛伊德死后的第二天,数千名示威者走上街头,后与警方发生冲突并演变为全国性暴乱。除美国以外,抗议的风潮还席卷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其他国家。人们打出“我不能呼吸”的标语,以此表达对弗洛伊德的同情,以及对美国根植多年的种族歧视和警察暴力执法等问题的不满。 虽然此次暴动的发生也与新冠疫情导致的全国性失业潮,以及两党的总统竞选运动有所关联,但种族歧视问题确实是美国社会的一大顽疾。要了解美国为什么会有如此严峻的种族问题,还要从美国独立之前的殖民地历史说起。 美国的种族歧视传统 1492年,当哥伦布的船队初次抵达北美大陆的时候,这片土地上的种族冲突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冲突首先爆发于欧洲殖民者和北美原住民之间。由于双方在科技水平和身体条件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北美的绝大多数原住民要么被欧洲人杀死、要么被欧洲人带来的病菌病死、要么被从自己时代生活的土地上被赶走。这也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美国的“黑历史”之一。 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国的种族歧视,其实指的并不是欧洲人对原住民的歧视,而是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这里的有色人种其实和白人一样,也是外来族裔。他们抵达北美的时间,与欧洲白人也就是前后脚区别。这些种族之间除了肤色和文化以外,唯一不同的就是移民的先后顺序。这里开一个脑洞,假如第一批抵达北美的殖民者不是欧洲的白种人,而是东亚的黄种人,那么今天美国种族歧视的顺序可能就会颠倒过来。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我打这个比方的目的只是想让各位理解美国种族歧视的本质。 尽管包括华人在内的其他有色人种也是美国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但不得不承认,美国种族歧视最主要、也是最尖锐的对象还是黑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裔美国人,例如这位。假如你以后到了美国,最好不要习惯性地称呼这些人为“黑人(Black)”,而要严谨地称呼他们为“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否则你将可能会受到“政治正确”铁拳的无情打击。 与其他族裔主动移民北美大陆的情况不同,如今绝大多数非裔美国人的祖先,都是被动地移民到美洲的。在欧洲人热热闹闹地开辟新航线的同时,非洲大陆仍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各个部落或族群之间往往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点恰恰被欧洲人利用,他们通常会拉一艘空船到非洲,花点小钱从当地的一些部落那里买来一些奴隶塞进船舱。这些黑奴通常都是部落战争战败一方的俘虏。欧洲人用船将黑奴运到“新大陆”,换来一船“新大陆”的农副产品(例如茶叶、咖啡或是烟草),再将这些东西运回欧洲,高价卖出。这是一个完整的贸易闭环,也就是我们中学历史书里说的“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模式高度以来劳动力。像农作物种植、农副产品加工这些产业,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劳动力。由于欧洲移民本身人数就少,而且工资也高,因此从非洲运来的黑奴就成了殖民地种植园主们的不二选择。毕竟他们力气大、吃得少,并且价格便宜、关键还是一次性投资,作为生产资料来说,可谓性价比极高。 这就很好地说明了美国为什么会有如此严峻的种族歧视问题。因为对那些殖民地的种植园主及其后代来说,黑人不是人,而只是他们花钱买来的工作机器,是庄园经济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你会不会对你们公司办公室的电脑产生共情?当然不会。那你可能会说,黑奴毕竟不是机器,他们至少看上去和我们并没有多大差别,大家都是人,为什么那些庄园主就那么狠心呢?这些问题在当下当然成立,但在几百年前的古代,那时候中国的省部级高官还会被太监用木棍活活打死呢。时代不同,人的观念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当然也不同。 这种以蓄奴的方式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庄园经济一直存续到了19世纪。尤其在农业发达的南方各州,庄园经济几乎成为各地的支柱性产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当时美国的南方就是个“大农村”。而与南方的“大农村”相对的,是北方日益崛起的城市工业。从古至今,城市一直都是先进思想最先萌芽和传播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的美国北方,残酷的奴隶制几乎已经成了“过街老鼠”。这是意识形态的方面,在经济方面,北方同样拥有反对蓄奴的理由。众所周知,城市工业和种植园农业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对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北方人肯定不愿意像南方一样使用奴工,于是他们开始鼓吹解放黑奴,因为一旦南方的黑奴被放出来了,北方的工厂将获得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就这样,当时美国的北方各州一面通过发展现代工业而变得越来越富裕,一面又老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南方的奴隶制。就这样,南北双方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要知道,在美国成立之初,南北双方就在联邦政府的组织形式上有过分歧。当时的南方更偏向保守的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一个”小政府“,尽量减少政府对私权的干预;而北方则更偏向激进的联邦主义,主张建立一个”大政府“,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的福祉。在南方人看来,北方人尽是一群自视清高的暴发户。他们本来对《宪法》的内容就不太满意,现在则更是想要远走高飞。 1860年,新成立的共和党在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其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也成功当选总统,南方彻底失去了在新联邦政府中的话语权。于是,被称为“深南七州(Deep South)”的七个州宣布脱离美利坚联邦,组建了自己的美利坚联盟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南北战争一触即发。 尽管导致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极为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关解放黑奴的争论是导致内战爆发的直接诱因。虽然战争最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南方种植园里的黑奴终于得到解放。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全国性暴乱,都早在南北战争的时代就已经埋下了祸根。美国绵延百年的种族歧视的历史,并未就此结束。黑人虽然在国家层面获得了与其他种族同等的权利,但系系统性的歧视仍然存在,并持续至今。 我今天这期节目主要讲的是美国种族歧视的起源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歧视的具体情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美国这个国家始终无法摆脱种族歧视及其衍生问题的阴影。下至今天的全国暴乱,上至南北战争,都与种族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种族问题如何演流变、激荡,直至引发一次又一次的骚乱,以及黑人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奋起反抗,就是咱们后面节目的内容了。 后续 听了上面这些内容后,很多人可能又要开始批评美国“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美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搬出这些陈词滥调了。但我想说的是,你可能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而忽略(或选择性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 美国这套政治制度已经相对平稳地运行了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人不断地踩坑、纠正再踩坑,他们的政治制度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地打磨和完善,拥有了许多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纠错机制。5月26日,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局宣布停职涉事警察;5月27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对弗洛伊德事件展开调查;5月29日,德里克·肖万被明尼苏达州刑事侦查局逮捕;6月3日,德里克·肖万被以二级谋杀罪正式起诉。目前审理工作仍在继续。 在过去的20天里,美国各地的部分警察,以单膝下跪的方式向和平示威运动表示支持。我前面也提到过,乔治·弗洛伊德其实是一个有着多次案底的“社会不良人士”,而他使用假钞的行为在美国也确实是犯罪行为。然而这些都不足以洗白警察暴力执法的行为,也不足以抹消美国仍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的事实。那些走上街头的绝大多数和平抗议的人们,也并非要为一个罪犯做辩护,他们想要的,只是改变美国警察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尚且严重的现状。 我是谷月,感谢你收看《格物志》,我会在这档节目里尽我所学厘清历史与社会。如果你觉得这部视频还有点意思,请给我点个顶,或在评论区留下你自己的想法,我们下期再见。 视频素材 CBS Evening News - Derek Chauvin charged with third degree murder in death of George Floyd CBS Evening News - New video shows Minneapolis police arrest of George Floyd before death CBS News - 4 Minneapolis officers fired after arrest of man who later died CNBC Television - Scenes from protests, riots across the U.S. after killing of George Floyd Sky News Australia - The Left has tried to define deadly US riots as ‘peaceful’ protests The New York Times - How George Floyd was killed in police custody_visual Investiga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 Thousands March to the White House _ George Floyd Protests TODAY - 4 Minneapolis Officers Fired After Death Of George Floyd In Police Custody VICE News - Cops Are Taking a Knee. Not Everyone Is Convinced VICE News - George Floyd Protests Around the World Are Calling for Racial Justice 大明王朝1566.EP01.2007 act.tv - Systemic Racism Explained CCTV纪录 - 《历史的拐点·下西洋》第一集 梦断大明 Mrs. Martinez - life of a plantation slave Newsy - Remembering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Shotgun BomBom - French Defensive from American Natives Attack Anthony Hazard -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What too few textbooks told you Vox - Why the US celebrates Columbus Day WatchMojo.com - History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Yesterday Today - 43 Haunting Photos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mixkit-highway-between-trees-506 mixkit-traffic-in-an-underground-tunnel-4067 FreeSchool - The Statue of Liberty for Kids Famous World Landmarks for Children

2020-06-13 · M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