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OS 10.15.4 更新 iCloud 文件分享功能

相比于国外而言,中国国内的公共网盘生态好似一潭死水。这其中固然也有厂商不思进取的缘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府对网络信息的严密审查,使得公共网盘服务提供商很难在维持自身生存和提升用户体验之间取得平衡。 经过几年前的一阵腥风血雨之后,目前国内叫得上号的公共网盘只剩下百度网盘、域通网盘和坚果云等。其中最臭名昭著的非百度莫属,其不仅对非会员用户有着苛刻的功能限制(地容量+下载限速),并且身型极其臃肿、拥有很多大多数用户完全用不到的冗余功能。相比之下,坚果云就要好不少,它对免费用户只做月流量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既不限制速度也无冗余内容,可以说非常良心了。 然而与百度网盘生成链接直接分享的便捷性相比,坚果云在文件分享方面又稍显不足。因此在目前国内的公共网盘生态中,想要免费使用一个功能简洁、分享方便又不限速的网盘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用户开始转向私有云(NAS)方案,即建立私人的网络存储服务器,如购买群晖或 QNAP 的 NAS 主机或自行组装一台 DIY 主机。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并不适合所有用户。 作为苹果产品生态的基础性服务,iCloud 几乎为所有苹果设备用户所使用。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只要你用 iPhone 拍过照,你的照片就会自动被存储到你的 iCloud 中。无论你是否付费,只要你注册一个 Apple ID,你就会得到 5GB 的 iCloud 存储空间。虽然这个容量并不算大,但仅用于存储日常拍摄的照片和办公文档,是完全足够的。多年来,icloud 的封闭性一致为人们诟病。可能是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苹果并不允许用户将自己 iCloud 网盘中的文件分享给其他人。但好消息是,这一状况在最新一次的 MacOS 系统更新中被彻底改变。 今天上午,当我打开电脑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时,发现苹果推送了最新版本的 MacOS 10.15.4 系统更新,更新说明里面赫然写着羡慕一段话: 也就是说,iCloud 终于支持对外分享文件了!于是我立刻更新了系统,想尽快体验一下用 icloud 分享文件的感觉。在新版本的系统中,只要在 icloud 文件上右击鼠标,选择“共享”,再点“添加用户”,即可生成该文件的分享链接。 打开“添加用户”对话框后,我们可以对共享链接进行相应的设置。如果我们只想对受邀请的用户共享文件,那么不仅要在下方将“有权访问的用户”设置为“仅限于受邀用户”,还要在上方填写我们所邀请用户的邮箱。注意,目前“受邀用户”功能只对其他 Apple ID 开放,填写的邮箱也必须是 Apple ID 的登陆邮箱。 如果我们想要创建公开共享链接,而不是只针对特定用户开放浏览,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任何拥有链接的用户”。这样,只要将我们创建的共享链接发送给其他人,拥有链接的用户就可以随时打开相应链接浏览文件。 另外,我们可以在下方的选项中设置共享文件的访问权限。其中“仅查看”是只读权限;“可更改”是读写权限。 设置完成后,通过点击下方的“共享”按钮,我们就为指定文件创建了一个共享链接。共享链接创建完成后,它会自动地被复制到我们的剪贴板中,并且相应 iCloud 文件的名称后面会出现“由我共享”字样,便于我们事后查找。 现在,我们就可以将复制好的共享链接发给其他用户,让他们通过浏览器打开该共享链接来读取或更改相应文件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共享文件是 PDF 等格式的文件,打开共享链接即可直接预览其内容,而无需先下载再查看,非常方便。

2020-03-25 · Mason

当我们反对“感恩教育”时,我们究竟在反对什么?

2020年3月7日,《长江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在全市开展感恩教育,形成强大正能量”的文章,披露了现任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视频座谈会上关于对广大市民及党员干部开展以“听党话、跟党走、形成强大正能量”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的指示。该文一经刊出,立即引来舆论哗然。人们纷纷指责武汉政府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将宝贵精力投入到如此“细枝末节”的工作中。在人民的一致声讨中,相关媒体悄然将该文章撤回。 但文章的撤回并不意味着“感恩教育”的结束,抑或说,此次“感恩教育”的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所有“感恩教育”的绝迹。相反,在中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感恩权力”或“感恩国家”的文化一直都是最大的“正能量”。只要这种文化及其所生长的土壤依然存在,数不尽的“感恩教育”就不会真正消失。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人误将上述“感恩文化”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所谓“儒家思想”,并就此展开对中国传统的全面批评。然而在我看来,这些人似乎在革命的最开始便找错了敌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首先,他们所批评的”儒家思想“究竟指的是哪种思想就很成问题。战国时期的孟子,这位在我们现代人眼中几乎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的”亚圣“,在许多问题上就已经与后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何况儒学上下绵延2000多年,其流变程度堪比忒修斯之船,要将“儒家思想”统而论之,并扣上“封建礼教”的帽子加以攻击,实属“找错了敌人”。那些攻击儒学的人,似乎只能看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看不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学内容之丰富、流派之众多,尽被这些”进步“的攻击者们”统一”成了落后腐朽的模样。 其次,儒学之所以会在近现代以“落后腐朽”的模样示人,自身内容的丰富性与攻击者的蓄意“归纳”固然各有功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封建帝制的霸道本性。中国的封建帝制是一个高度注重实用性的体系,对中国的封建帝王来说,凡是有利于维系统治的,皆可拿来一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各派学说无论最初有多么迥然不同的主张,最终都会在权力的倾轧下变得高度同质化。换句话说,即使汉武帝时在思想领域取得胜利的不是董仲舒的儒学,而是黄老、阴阳或其他流派的学说,后来的历史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事实上,董仲舒的儒学与孔孟的儒学已经想去甚远,前者为了迎合权力的需要,已经褪去了太多“不合时宜”的棱角。 那么,我们真正应该攻击的“敌人”到底是谁?或者换一个问法,中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文化”究竟源自哪里?这正是我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如前所述,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制一直在玩“外儒内法”的把戏,即表面上遵从儒学道德以增添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实质上却无时无刻不践行着法家的残酷驭民术,那么培育出“感恩文化”的罪魁祸首就应该是“内法”而非“外儒”。至此,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我们在反对“感恩文化”的时候,真正反对的应该是封建帝制及其“法家”心法,而不是被其披在身上充当外衣的无辜的“儒家思想”。 “感恩教育”及其背后的“感恩文化”都是历久弥新的封建帝制的一部分,它们不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自然地归于消灭。如果我们始终找不到真正要反对的东西,“感恩教育”就会一直继续下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赫然写在《宪法》第一条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有“感恩教育”。

2020-03-11 · Mason

利用 Hugo 和 Github Pages 搭建自己的个人博客

如你所见,此博客是一个完全静态的 HTML 站点。相比于 PHP 编写的动态站点,静态站点不仅访问速度更快,而且部署门槛低。一个完全不会编程的新手,只要花点时间掌握一些工具的用法,也能轻松建立属于自己的站点。 本站由 Hugo 渲染而成。它的使用方式非常简单,想要自学的朋友可以阅读 Hugo 的官方文档。与其他博客系统一样,Hugo 也拥有着众多简洁美观的主题,本站所使用的主题是 maupassant(2024年更新:播客迁移后最新使用的主题为PaperMod),它最初是由 cho 开发于 Typecho 平台的主题,后被移植到众多其他平台,并被加入了许多新功能。 Hugo 的所有页面都支持 Markdown 语法,借助它,我们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撰写出格式统一的博文,而不用担心外观问题。Markdown 的学习成本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通过这份教程入门 Markdown。Typora 是我目前正在使用的一款支持多平台的轻量级 Markdown 编辑器,界面非常干净简洁,并且免费开源(2024年更新:该软件已于2022年开始收费,目前我使用的编辑器是 MarkText)。 通过 Hugo 生成好完整的 HTML 页面之后,我们便可以将这些页面放到我们的服务器上了。你可以购买一台虚拟主机,或者更加省时省力地,利用 Git 仓库托管自己的网站。Git 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版本管理工具,而 Git 仓库则是用于托管源代码的小型服务器。最著名的 Git 仓库非 Github 和 Gitlab,它们在提供免费的源代码托管服务的同时,还支持 Pages 托管服务。所谓 Pages,原本是用于介绍和传播开源项目的说明文档,但其本身也是一个小型的 HTML 静态 Web 服务器。利用 Pages,我们可以轻松而免费地部署自己的静态网站。 如果你不希望通过手动的方式创建页面或修改配置,而是习惯于通过类似于 PHP 动态博客后台的可视化界面来编辑自己的网站,那么你可以尝试 Forestry。它是一个支持多种环境的可视化内容管理系统(CMS)。通过 Forestry,你可以像编辑动态博客那样管理自己的静态网站,并实时地将编辑好的网站推送到你的 Git 库中,实现真正的无代码建站。 本站即通过 Hugo + ~~Forestry ~~+ Github 搭建而成,从开始自学到写这篇文章总共花费三天时间。在此感谢所有为开发上述工具或撰写相关教程而无偿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前人们,若不是站在他们伟岸的肩膀上,本站不会有问世的这天。

2020-03-10 · Mason

这个世界不需要英雄

2019年12月底,谷歌照例公布了去年的年度词汇——“英雄(Hero)”.这或许和过去一年上映的众多超级英雄电影不无关系,但在这个充满混乱与焦虑的时代,呼唤英雄也确实会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因为历史毕竟只是过去事件的缩略记录,难免会给人一种“英雄史观”的错觉,所以越是善于“以史为鉴”的民族,越会在自身无法应付的历史关口前,翘首期盼英雄的出现。就像拿破仑之于法国、希特勒之于德国,尽管二者为各自民族留下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精神遗产——前者留下了伟大的《法国民法典》、并将法国的自由与民主精神遍撒欧洲,而后者则留下了恐怖的战争与屠杀,并使德国化为一片废墟——但他们无一不是被自己的人民亲手推上的英雄宝座。 每一部英雄史诗——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离不开两个要素,即懒汉与野心家。人民天生便具有将眼前的复杂局势交给一名能力超群的英雄来解决的倾向。毕竟公共事务复杂而多变,其处理过程充满了枯燥的盘算,相较于参与其中并耗费自己的精力与时间,人们更愿意投身于短暂而刺激的“公审大会”或“造神运动”。至于无聊的公共事务,交给英雄就好。填补这种“懒汉需求”的便是野心家,他们总是带着不切实际的“救世计划”进入公众视野,并向人们许诺一个流淌着奶和蜜的美丽新世界。众多野心家中,总会有少数“出类拔萃”的人会被人们选中,成为应对危机、带领人民前往新世界的“领袖”。 翻遍史书,懒汉与野心家的默契配合无不以悲剧收场。因为复杂而多变的公共议题根本不存在所谓“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即使有,也不是一小撮高居庙堂的“领袖”们所能想出。公共事务的解决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关注、讨论、投票、请愿等都是参与的方式。这是公民在享受各项权利的同时,应当尽到的基本义务。懒汉们无视除纳税以外的其他公民义务,转而寄希望于“英雄”于“领袖”的出现,最终只会招致野心家,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身为一个尚未走出此类悲剧的古老民族的我们,更应当铭记历史的教训,拒绝充当自食其果的懒汉、拒绝满嘴美好愿景的野心家,与其他公民一起打拼、真正尽到一位公民的义务。这才是真正的“以史为鉴”。“公审大会”与“造神运动”固然精彩刺激,但公民不能沉浸于这种虚假的参与感、止步于肉欲上的的满足。伟大的民族必然需要伟大的公民,而懒汉们永远无法实现“民族复兴“ 2019年是个多事之秋,我隐约嗅到了人类文明周期性衰落的味道。在这场无法避免的衰落中,哪些民族会走入沉沦、哪些又能度过难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人的勤劳与勇敢是值得骄傲的,他们能在体制的重重阻碍之下创造出世界第二的经济奇迹。但正如前总理温家宝所言,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无法进行到底。30年前的枪声使全民噤声,也使中国的改革步入了“改无可改”的尴尬境地。但人们的沉默并不代表他们选择充当懒汉,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永远不是英雄,而是所有人抛弃“主义”、研究“问题”,共同努力,对这个古老的民族负起责任。 我的手机铃声是美国乐队 Family of the Year 为一部年更剧集写的一首插曲《Hero》,它的歌词很好地表达了年轻一代拒绝宏大叙事,但热情地迎接未来生活的精神。 Let me g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your big man, I just wanna fight witheveryone else. You’re a masquerade, 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如今,中国的年轻一代承受着远超其负荷的生存压力。房价畸高、公司压榨、食品毒害、环境污染,加之愈发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保将空,这些压在中国年轻人身上的重担没有一个是可以被“英雄”轻松解决的。我们受够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宏大叙事,在即将到来的复杂时代面前,这些口号显得无比苍白。在这样的艰难境地中,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英雄”的出现。抑或说,我们自己才能做自己的英雄。

2020-01-21 · Mason

雪花的“正义性”与“屋子里的大象”

近年来,随着勒庞所著《乌合之众》在阅读界的流行,中文社会掀起了一场污名化“大众”的浪潮。人们似乎从勒庞那缺乏逻辑连续性和实证支撑的“论述”中,找到了“管制”大众舆论的合法性。本着“带着论点找论据”的精神,一系列大众舆论的“恶行”被公之于众。于是,“舆论吃人”的论点开始被“舆论”本身所接受,形成了一派“自废武功”的奇特景致。 事实上,舆论并非全无“恶行”,雪花也并非全然“正义”。中国自古便有“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等典故,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舆论的“原罪”也被空前放大,使得原先仅能作用于熟人社区的“三人”“众口”变成了具有巨大破坏性的“雪崩”。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雪花的“非正义性”仅在其所身处的“个案”中才能成立。要在更普适的层面上探讨雪花的“正义”与否,就必须突破“个案”的桎梏,发现舆论之所以作出“恶行”的更本质原因。 纵观历次中文社交媒体上的“舆论风波”,不难看出大众舆论先天便具有的三个“原罪”——多元性、反复性与破坏性。所谓多元性,是指因社会个体在社会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大众舆论与生俱来的多样性。然而,仅具有多元性的大众舆论不仅不具有“雪崩”式的破坏性,还能促进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使人们在与不同意见的交锋中深化对社会议题的认识、弥合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大众舆论的“多元性”构成了其“中立性”的基础,不仅不是“原罪”,反而应是“原善”。 因此,“雪崩”的发生主要缘于大众舆论的另外两个“原罪”,即反复性与破坏性。所谓反复性,是指随着有关事件的信息的不断披露,舆论主流立场所发生的前后反复。由于公众对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大多投入了一定感情(这种感情既可源于对相关事件当事人的共情,又可源于对“公共认识”的认同),所以主流立场的每一次反复都会加剧公众对事件“反派”的义愤。如此一来,舆论的破坏性便在这种情绪累积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倘若舆论最终的矛头指向了“正确”的“反派”,则舆论便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善事”;而倘若该矛头指向了“错误”的“反派”,则“三人成虎”的悲剧就会上演,最终导致“雪崩”的发生。 判断一个结果是否符合“正义”的标准,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这与公众注意力先天便具有的短期性相冲突;加之“正义”的标准本身便具有多元性,使得空泛地讨论雪花的“正义性”变得毫无意义。要降低舆论引发“雪崩”的几率,就必须从舆论的反复性与破坏性着手,在不奢求舆论“行善”的前提下,让舆论尽量少“作恶”。 大众舆论的反复性缘于相关信息披露的不及时或不真实。因此,提高信息披露的速度与信度是减少舆论反复的最佳途径。一个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独立而自由的新闻媒体。后者不仅可以成为弱势群体的有效发声渠道,化解因信息流通受阻而不断积累的不满情绪;还可以为社会热点事件及时而准确地披露信息,使舆论不至于因信息的不对称而摇摆反复。可以说,具有广泛公信力的新闻媒体可以充当大众舆论的“润滑剂”,最大限度地降低舆论的反复性和破坏性,使“雪崩”化解于未然。 如今,针对大众舆论的社会作用,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众舆论的三个“原罪”决定了其只会导致“雪崩”式的言论暴力,因而具有“非正义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舆论可以在公力救济失灵的情况下,自发地“主持正义”,因而具有“正义性“。前者在妖魔化大众舆论的同时,无视了前文所述导致或加剧舆论“作恶”的深层原因;而后者则过于理想化,赋予舆论本不该被赋予的使命。无论哪种观点,都忽略(或选择性忽略)了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前者忽略了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后者则忽略了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中文互联网上充斥着低质量的“谣言”和对各类群体的“网络暴力”,人们似乎逐渐背离了互联网“连接人”的初衷。造成这一现状的部分原因,正是正规媒体公信力与独立性的丧失。弱势群体失去了有效的发声渠道、社会公众失去了可靠的信息来源,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与焦虑之中。于是,义愤与戾气开始蔓延,而那些屡屡出现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反派”们——无论是否真的是“反派”——便成了发泄的出口。因此,争论“雪花是否正义”无非隔靴搔痒,问题的症结如同屋子里的大象,聪明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只是不愿说出罢了。

2019-12-09 · Mason